WFU

網站頁籤

2017年3月10日 星期五

[Balance] 關於寫文章這件事(下)

(電影《The Reader》劇照)


很多上市公司會把分析他們公司的分析師名單放在投資人關係區,附上這些分析師的姓名與聯絡方式,意思是叫投資人可以聯絡分析師,分析師會告訴投資人應該怎麼看待這家公司(通常,會想問的問題是該不該買進股票,或者是賣出)。 

我總是不太服氣,即便我在商業銀行工作,服務相同的法人客戶,那個分析師不見得比我了解這個法人客戶,甚至,我們偶爾會上資料庫下載一些券商分析報告來參(彳ㄠ)考(ㄒㄧ/),有許多 sell side 的報告實在沒多少參考價值,但可是,這位分析師的名字卻會列在這家上市公司的公開揭露信息裡。

反觀一家公司與商業銀行的往來,不但沒有公開資訊可查詢,還只能偷偷摸摸地在聯徵裡才看得到全貌,而且還不是一般人想查就可以查(硬要說還是有啦,季報裡會公開揭露),當然,更不會特別去揭露往來銀行的業務負責人員是誰,對企業來說,跟商業銀行打交道,彷彿是一件很見不得光的事。

因此,當年有人傳了上篇所講到的「鴻海聖經」給我看時,我先是目瞪口呆了一會,接著我想,我到底有沒有辦法像他一樣,分析我手上客戶的經營模式?寫出一份像這一樣的分析報告?我知道我做不到。

可我卻又不死心,於是找到了這本楊應超寫的半自傳職場雞湯《沒有不可能》,這本書後來在兩三年前改版後再版了一次,可能是覺得想謙虛一點吧(原書副標題是『外資首席分析師的第 1 名人生』),書名改名做《改變的勇氣》,為了證明我真的買了舊版,附上照片一張。


我翻到書中楊應超帶了一個歐洲人一同到台北土城拜訪鴻海的總部,出來接待的人和顏悅色地說:「今天有三件事不能說,不談產品、不談客戶,也不談數字。」我看到這段時噗哧地笑了出來,這完全就是我們現在幹這行的寫照啊!人家多半不願意對銀行講太多。

楊應超在鴻海聖經裡頭除了分析鴻海本身的營收結構、成本結構之外,還在附錄裡頭放了好幾張圖表,分析其它對手承接主要代工品牌訂單的比重、競爭者的產能,甚至還放了珠三角、長三角的地圖,並且在地圖上標示主要代工廠的所在位置,琳瑯滿目,可說是一本當代 EMS 產業百科。

只是,很多內容,除了考驗調研人員挖掘數據與資料庫的能力之外,資訊如何取得以及取得資訊的預算多寡,也決定了每份研究報告能夠發展到什麼程度。人家願不願意把你想知道的透漏給你,絕對是研究報告寫得好不好的關鍵。

曾經有位同事對於他負責的客戶老是請他自行上公開觀測站找資料感到相當不悅,因此卯起來買了一張客戶公司的股票,然後打電話到該公司發言人的分機,報上自己的股東戶號,然後順著他整理的問題一條條拷問下來,好不容易在時限內終於把他該交的報告完成繳交出去。

在此要聲明一下,通常金融從業人員不應該買進自己負責業務法人客戶的股票,主要是為了規避內線交易。但一來這類規定都是針對中高階經理人,或是負有核決權力的人才適用,小兵雜魚只買一張股票是能賺幾多錢?不要被套牢就不錯了。

Do I earn your trust?為什麼你不願意對我多講一些?為什麼沒有台灣的上市公司願意把往來銀行名稱放在投資人關係區裡?或許這是這職業天性使然,商業銀行投注了過多的心力在風險的挖掘,投資銀行比較著眼於成長性,因此比較受到法人歡迎。

我在想,是不是人也可以這樣,寫文章的方向是不是也可以這樣?


聲明:本人迄今從未直接負責過鴻海集團任何相關業務,本文僅是舉例之用,並非對該集團或公司的任何推介。


沒有留言: